当前位置: 首页  >  >行情 > > 正文

海上有座桥(二)丨 我们村

2023-06-06 03:23:09    来源:顶端新闻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海上桥位于巩义市浅山丘陵区,民居依山而建,房屋随山势起伏,由低到高,层层叠叠,鳞次栉比。此地风水极佳,依山傍水,群山(实际上是丘陵)环绕,靠近县城,距离唐代大诗人“诗圣”杜甫故里和北宋皇陵区均不远。

下辖海上桥、吕家山、南沟等七个自然村,大姓有王、张、刘、李等,以王姓居多,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强。村民以务农为主,现有人口2559人,其中,男性村民1238人,女性1321人(2019年统计数据)。海上桥村四季分明,雨量充足,适宜农耕。地下还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,堪称宝地。

村庄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初,有海上桥村王氏宗祠祖源碑为证。王氏宗祠始建年代不详,坐西朝东,东西长19.5米,南北宽11.5米。现存倒座房屋1座,南厢房1座,窑洞3孔。王氏祖源碑镌于清同治五年(1866),上刻始祖、二世、三世、四世、五世、六世祖名讳。祖源碑载:

鼻祖明初由山右洪洞迁至周家碾,单传四世,至五世祖公兄弟四人,以分宗支,公最幼,迁王家寨村,有男二。长,际雍世居;次,即六世祖际隆,复迁于兹。生新都、安都,以制昭穆而绵瓜瓞焉,云尔。

据此可知,海上桥王姓明初自山西洪洞迁来,初居于周家碾,至第五代生兄弟四人,其中最小者就是现在海上桥王氏的始祖,也就是祖源碑神位正中的“宣公”。宣公在兄弟分家后搬到王家寨村居住,生下际雍和际隆兄弟二人,际隆搬迁到了海上桥村,生下七世祖新都和安都,繁衍至今,已近千人规模。王氏家族辗转迁徙的历史,堪称中原明清移民史的缩影。

海上桥村的清代碑刻,无意间保留下清光绪年间华北地区大饥荒史料,弥足珍贵。碑文记载,光绪元年至五年(1875-1879),“千里不见烟火迹,四境难闻晓鸡唱。人人鹄面鸠形,个个刮肚搜肠。家家尘饭土羹,户户损屋拆房。”可见其惨状。根据碑文记载,当时通货膨胀,粮价飞涨,一两银只能买到七升米,一斗糠能卖到五分银!这次大饥荒波及面积“东至齐鲁之界,西至陕甘一方,北至天津、归化,南至禹城、襄阳。”灾荒波及数省,最严重者当然还是河南!这是海上桥村记录清代灾荒的碑刻。

海上桥村碑刻中所载之大饥荒,在民国二十六年(1937)的《巩县志》中得到印证。据《巩县志》卷五记载:

(清光绪三年,引者注)自去冬至春,民间以麦苗、榆皮爲食,渐及树叶、蒺藜。秋冬后多鬻妻弃子,杀戮牛马六畜,甚有食及同类者!

海上桥村见证了这段惨烈历史!

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。

关键词:

«上一篇:北京旅游团哪家好一点-北京旅游团 »下一篇: 最后一页